医学研究院免疫学研究中心在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等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0-03-07 14:47:14

 

医学研究院成立一年以来,免疫学研究中心在刘娟教授的带领下,在微生物感染与免疫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中心成员主要围绕人兽共患病病原的致病机制,动物病原感染的免疫防御、中兽药抗病机理、营养素与免疫调控和生物制剂等领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布鲁氏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因此,研究布鲁氏菌致病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新途径。中心成员陆续揭示了布鲁氏菌致病的重要分子机制,阐释了布鲁氏菌重要毒力因子影响宿主细胞自噬和炎症反应的转录调控机理。首次挖掘出羊种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影响巨噬细胞自噬通路相关的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并证实了miR-146a-5p靶向Tbc1d14调控布鲁氏菌per缺失株介导宿主自噬的分子调控机制 (1)


布鲁氏菌重要毒力因子介导宿主细胞炎症反应和自噬的转录调控机理

 

中心成员以中药复方以及其有效成分对动物临床疾病的防治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究,揭示了动物免疫机能有调节作用。发现黄藤可溶性粉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IL-6TNF-αPGE2水平,抑制PGE2cAMP mRNA表达而发挥抑制LPS引起的肉鸡发热症状。发现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苦芩总多糖对细小病毒病犬的小肠组织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并提高其免疫功能。通过对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RHD)的辨证分析筛选得到BLIN方剂,体内外试验证明其能通过增强免疫、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RHD患兔的死亡率。


  在营养素与免疫调控方面,我们发现miR-183 可参与仔猪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引起的炎性反应调控,并揭示FN1蛋白是miR-183 参与调控的直接靶标。通过比较不同品种肉牛在夏季热应激状态下白细胞转录组差异,发现不同品种来源肉牛在响应热应激时特异性的调动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功能。


在重要动物疫病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防控方面。发现丁酸钠体外可显著降低伪结核棒状杆菌入侵RAW264.7巨噬细胞,体内可降低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小鼠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载菌量;证实NLRP3炎性小体(而不是AIM2炎性小体)在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IL-1β成熟分泌中发挥关键作用。解析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S1与宿主细胞UBXN1相互作用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UBXN1可负调控IFN-β的表达。筛选出与鸭补体调节因子HFH)互作的R. anatipestifer外膜蛋白,初步鉴定Omp24可招募鸭FH逃避补体系统的攻击。


在生物制剂研发方面,我们从家兔圆小囊组织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种新的宿主防御肽,命名为RSRAH,究发现该肽可保护小鼠免受大肠杆菌攻击,阐释了RSRAH可能在兔的先天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中心成员主要针对严重危害水禽健康的病毒病小鹅瘟、星状病毒和病毒性肝炎进行了精制卵黄抗体的研发,联合华派集团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哈药集团等单位申报了I类新兽药鹅星状病毒卵黄抗体,III类新兽药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2019年,两个新药均已经获得临床实验批件。


自免疫中心组建以来,团队在Inflammation, Innate Immunity, Pakistan Veterinary Journal,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Molecular Immunology, Veterinary MicrobiologyNeuroscience LettersVirus Research,中国兽医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医学研究院免疫学研究中心 供稿)